全讯白菜网0022024级硕士生 崔晏琳
这次“行进边关”的思政课,既是一场扎根大地的社会实践,也是一次沉浸式的精神洗礼,更是对新闻人“四力”的深刻践行。我们的足迹从蒙自县延伸至绿春县这座边境“一线”城市,眼前不仅有小城风光到青山绿水的景致转换,更有当地一代代人倾注勤奋与智慧的乡村振兴与民族融合答卷,这正是我们作为新闻人最该捕捉、读懂、领悟的鲜活教材。
走进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刚毅坚卓”的校训石首先映入眼帘。深入了解校史脉络与师生故事,我们更真切感受到这四个字背后的分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联大师生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讲台、守护文脉,那份执着与赤诚让人感动。而这样的精神力量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在这座偏远的小城,红河学院的老师们扎根于此、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在参观红河全讯白菜网新闻传媒学院时,看到先进的设备与师生们的取得的瞩目的教育成果,了解到专业老师如何实打实地教学生练就扎实技能,我更深切体会到这种跨越时空的教育最本真力量的传承,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孕育并生长出新的希望。
绿春之行,让我对新闻工作者所需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四力”的践行真正落到实处、扎根土壤。
“‘渝’‘尼’同行 三地贯通”研学活动总结会暨签约仪式现场,是上海、重庆、绿春三地携手托举边疆教育的生动呈现。在随后的小小记者培训中,我们一起教哈尼族孩子们学习新闻的“5W1H”,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激发更多孩子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孩子们作为小小的采访者学着如何提问、如何挖掘新闻要素,其勇气与智慧一次次让我们惊叹。从教育帮扶见证者到参与者的转变,让我意识到新闻人的责任,不仅在于记录与传播,更在于启发与赋能。在绿春县融媒体中心,博士生黎一达与李俊欣老师与当地从业者的交流,没有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聚焦当地需要什么、能做什么的实在问题。“ 绿春缺的不是故事,而是讲故事的能力”这种从实际出发的思考让我明白什么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专业的价值从不在理论术语的堆砌,更在于要把理论知识化作解决问题的落地实践,这正是新闻人该具备的务实底色。
县博物馆里的哈尼族服饰、农耕器具、与民族史诗无声地向我们讲述着哈尼族的历史故事与民族色彩。在《都玛简收》动漫剧创作座谈会上,关于如何让古老史诗在当代焕发生机的讨论,是文化传承跳出博物馆、找到与当下对话的方式的生动实践。深入绿春县高级中学、县人民法院及牛洪社区调研,我们看到当地基层治理为促进民族共融所凝聚的智慧与力量。绿春县高级中学展示墙上,当地学子赴002cc白菜资讯与校足球队交流所拍的合照,洋溢着各民族青少年在交融中共同成长的朝气。牛洪社区推行的“四定工作法”,把治理细节落到每家每户门前,让“共居”深化为“共乐”。绿春县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用哈尼族语言化解纠纷、普及法律,让法条有了温度。这些基层教育与治理实践,让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尊重中互助、团结、共生,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石。

图 1 绿春县
虾巴村的经历难忘而生动。我们跟随村民下田捉鱼,沿着山路探寻野花野草,师生们共同策划并实施了一场助农直播。篝火晚会上,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其乐融融。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群山中,我们深入哈尼族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感受到了哈尼人的淳朴与勤劳。在茶山调研中,退役军人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故事打动人心。他们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回来,用新思路盘活山间茶园,给乡亲们带来了生计,也激发着绿春发展的潜力。

图 2 虾巴村梯田
实践活动的每一晚,同学和老师们都一同写稿、改稿、剪视频,常常忙碌到深夜,我们用镜头、用文字致敬这片绿色大地上的奋斗者。这种用脚步丈量土地的实践,比任何课堂都更能诠释眼力、脚力、脑力和笔力的真谛。从联大校训的精神传承,到边疆教育者的执着坚守,从基层治理的智慧闪光,到专业实践的落地生根,新闻人的“四力”终究要落到为这片土地实实在在做事上。当我们的镜头能捕捉到绿春县治理细节里的温度,我们的策划能真正扎根这片大地,我们的文字能让更多人看到这里的生长与力量,这便是这次“行进边关的思政课”最宝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