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边疆的思政课
11
2025.08

作者:

编辑:
彭辉

卢奕熹: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才能感悟新闻的力量


2024级本科生   卢奕熹

 

一周的实践活动如白驹过隙,但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绿春,这片位于滇南边境的土地,用它的多元文化、绿色发展和奋斗故事,给我上了不同于传统课堂的生动一课。


不同于以往对于边境小城的认知,绿春的生活比我想象中的更便利与繁华,每一处都有别样的风景和故事。在这一周里,我们走访了红河学院、虾巴村、绿春县融媒体中心、“沁灵”茶业等地,与当地居民、创业者深入交流,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发展状况,探寻民族团结、生态脱贫和返乡创业等等的奥秘,同时锻炼我们的新闻撰写能力。


绿春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哈尼族、彝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聆听哈尼族小朋友们口中哼唱出的哈尼族歌曲、参观绿春县博物馆感受到哈尼族浓厚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在茶山中和老师同学们一同踏出热情激昂的舞步、夜幕降临与虾巴村居民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种种经历仍历历在目,让我真切感受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也让我明白了民族团结是绿春发展的基石。参观“沁灵”茶厂时,退伍军人白来山返乡创业的激情与坚持不仅改善了自己家庭的和生活状况,也带动了当地村庄的增收。在我们体验采摘茶叶的同时,我们也体验哈尼族的农耕文化,指尖揉搓茶叶的触感里,幽幽茶香悄然浸润掌心,最终化作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这种“不砍树也致富”的发展路径,让我深刻领悟到绿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够实现同频共振的深刻内涵。


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拥有了第一次接触新闻稿的写作经历。从记录每日的行程经历到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升华主题,对一个新手小白来说都十分困难。起初,面对繁杂的素材,我不知如何下笔,角度选取、语言表达、立意深化等等都成了难题。后来,在老师们和学长学姐们的指导、修改与帮助下,我的稿件顺利发表,看到大家能够通过我的文字了解绿春时,尽管文笔还是不够成熟,我依然深深地体会到新闻的力量,也明白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


这一次的实践更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了绿春的发展活力,也映出了我的成长与不足。沟通时的局促、写作时的生涩,都提醒我在未来要继续打磨提升能力。今后我带着这份收获在学习与实践中沉淀锤炼,努力成为一个能传递温暖的新闻人。也愿绿春的民族团结之树长青,致富之路长行,继续书写这片土地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