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边疆的思政课
11
2025.08

作者:

编辑:
彭辉

王野:笑容,是新闻人最珍贵的田野笔记


24级研究生王野  202425021047T


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层峦叠翠,哈尼梯田如大地的指纹般盘旋而上。作为全讯白菜网002赴绿春实践团的一员,我扛着摄像机、带着采访本,学习用镜头和文字记录这片土地的人与故事。尚未去过云南的我,对这次社会实践有着自己的构思与设想,我想寻找托举民族团结的宏大叙事,探寻少数民族的神秘语言,跨越语言的“绿春风物”;只是没想到,在这片绿春山水间,最让我记忆犹深的,是那无处不在、直抵人心的笑容。


初来乍到,绿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炯就笑着给我们解释道:“绿春县这个小县城啊,整个就是在一条线上的,所以我们就都叫它‘一线城市’”。这对于人生地不熟的我来说,初印象就比较深刻。随后,我们在这里开展了为时一周左右的社会实践和田野调研,虽然我们听不懂哈尼族的语言,但是每一位我们接触过的少数民族朋友,基本上都在我的镜头里展现过笑意,传达过善意,表露出真意。对于语言不通的问题,绿春县大兴镇牛洪社区的一位负责人给我讲:“语言筑起高墙,笑容却轻易打开了门。或许你听不懂这里少数民族的语言,但是你一定看得见他们的笑容,我想这就是这里各民族和睦团结的重要原因。”没错,笑容,成了我们之间最原始、最有效的沟通介质,它无声地传递着:“我们亲和,我们友善,我们很欢迎你们。”


在绿春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小朋友们嘴里叼着棒棒糖,和实践团成员一起完成了学习“小记者”技能的活动,和我们一起在摄像机里留下天真淳朴的笑容;虾芭村的田埂上,看着我们笨拙捉鱼的模样,泥塘里的村民直起身,抹一把汗,爽朗的笑声混合着太阳雨,传递着包容与鼓励;伴着夕阳的村户家中,我们品尝美味的哈尼蘸水鸡,热情好客的婆婆一直在给我们饭加菜,那带着些许羞涩的笑容,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漾开,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真诚的善意。在我的相机里,这样淳朴友善的笑容还有很多,哈尼族服装店里的小姐姐、玛玉茶山上的采茶阿姨、热情好客的返乡青年阿希、助农直播间里的老大哥等;看得出来,即使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艰苦的山村,绿春人民笑容中普遍流露出的那种坚韧、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极具感染力,也十分打动我。


少数民族同胞的笑容,常常蕴含着他们对自身文化、生活方式的认同与满足感,往往更显质朴、纯粹、不掺杂客套或功利。绿春人民这种源自生活的、充满生命力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魅力。在这里,无论说着何种民族方言,一个真诚的笑容所传达的“友好、喜悦、接纳”的信息,瞬间就能被接收和理解,建立最基础的信任连接;我最喜欢的一张合照就是凌书记与哈尼族小朋友在会议结束后的合影,非常的自然和谐,特别生动活泼,我能在其中感受到最质朴的一种情绪所在,这种幸福感的传达无法用文字描述,但是可以通过笑容深切体会。


记忆是梦的开场白,笑容是梦的主旋律。分别几日,我依旧会在睡梦中看到云雾缭绕的山脊和美味的绿春美食,当然还有哈尼族人亲切友善的笑容。或许多年后,我也会记起在这边陲山区里,有人告诉过我,笑容是最本真、最强大的跨文化语言,它们无声,却比任何激昂的演说都更有力量;它们朴素,却蕴含着穿透语言隔阂、凝聚人心的巨大能量。此次社会实践我收获良多,不但找到了新闻人最珍贵的田野笔记,还结识了敬爱的老师和优秀的同学们,获得了友谊和成长,十分感谢这段缘分让我们彼此相遇。


在绿春的山水间,我读懂了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它写在弯弯的眼角,绽放在上扬的嘴角——那是无需翻译的善意,是跨越山河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