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级研究生 宋昕怡
边疆,在我心里曾经是从小照着课本颂读的“国家门户”、“安全屏障”,不过透过这些抽象的词汇,我始终无法想象真实的边疆究竟是什么样的,边疆于我而言,一直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概念。
这个夏天,我有幸跟随全讯白菜网002的近20名师生一同前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参与一次以“行走边疆的思政课”为主题的调研与学习活动。这场跨越山海的田野调研,让边疆可感可触可见,让我在绿水青山间深刻领悟到理论的厚度与实践的温度,激励我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坚定的信念,投身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伟大事业。
绿春县地处中越边境,南疆与越南相连,这里山川纵横,水资源充沛,森林覆盖率高,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孕育了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茶园。在这边陲小镇,我切实感受到边疆地区的民族风情,领略到基层治理的复杂与温度,也在与群众、干部、青年创业者的对话中,反复追问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田野中的真实故事、生动人物、鲜活场景,让我重新理解“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宏大叙事背后的温度和分量。我们与哈尼族同胞友善交流,在虾巴村,师生们共同欣赏哈尼族非遗传承人为我们带来的民歌《阿茨》,师生们无不由衷赞叹那悠扬旋律中流淌的民族智慧。我们走入茶山采访返乡创业的退伍军人白来山,他选择回到家乡,把青春与汗水撒在一座座茶园、一株株茶树上,创立品牌、培育茶种,他用知识与技术让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焕发新机,带动家乡人民共同富裕。他的实际行动,比任何一本教材都更生动的阐释了什么是拼搏进取、什么是强国有我、什么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
调研中,我们也看见了边疆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现实困境: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专业人才欠缺、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仍待探索……这些细微痛点,让我愈发明白思政教育要“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才能真正触及群众所思所盼,才能让政策在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
在行走中,思政的边界愈发宽广,坐在教室里,领悟到的知识往往是平面的、抽象的,而在绿春,我们俯瞰绵延不绝的梯田,在采茶中感受茶叶在指尖的清香,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比任何课本、PPT展示都来得直观,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深深的在我心中打下烙印。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抽象说教,而是一种唤起,站在绿春的大山之间,我追问自己:我应该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将青春与国家的命运相连?学术不该是象牙塔里的自说自话,而应走入人民、回应现实、服务社会。这一路,我看见了边疆的宽广,看见了国家战略的纵深推进,更看见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边疆地区的具体实践。这一程亦教会我,理论与实践要同频共振,情感与信仰要化为行动,小我与大我要融为一体,才能在田野里书写坚守与奉献的篇章。